新聞資訊
news內蒙古騰格里沙漠腹地,粗糲的風沙晝夜不息地撲打著綿延的光伏板陣,發出低沉的轟鳴。
兩千公里之外,在陜西漢中秦巴山脈層疊的褶皺深處——城固縣的險壑、西鄉縣的陡崖、鎮巴縣的密林間,一群來自中國能建新疆院的電力工程師們,正深一腳淺一腳地跋涉。
他們手中緊握的圖紙上,一條承載著沙漠光能的銀線,正頑強地向南延伸,直指長江之畔的江西。這便是國家“西電東送”戰略的關鍵工程——騰格里送電江西±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中,以險峻著稱的包7段。
秦巴天塹,步履丈量艱險
全長129.5公里,需架設約260基鐵塔,最大海拔落差高達1400米——包7段的數字背后,是橫亙在新疆院設計團隊面前的巍巍天塹。這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需要用腳步去征服的現實戰場。外業勘察的半個月,恰逢陜西歷史性高溫,漢中氣溫一度沖破43攝氏度。越野車在崎嶇的盤山路上劇烈顛簸,車輪碾過碎石發出的每一次刺耳聲響,都像是大山的警告。車窗外,是深不見底的幽谷;腳下,是松軟易滑的陡坡。烈陽將裸露的山巖炙烤得滾燙,安全帽下的發梢不斷滴落汗珠。
然而,當目光投向遠方如巨龍般起伏的險峻山脊,隊伍中一位有經驗的工程師管仁峰抹去臉上的汗水,指著前方對身旁的年輕人蔡祥露堅定地說:“再高的山,也擋不住咱們找對方向?!边@支隊伍里,75%是黨員,他們的身影,是攻堅克難的無聲誓言。
智慧破局,只為青山無恙
在鎮巴縣一段僅兩公里的預選路徑上,設計團隊與大自然展開了一場無聲的較量。一片潛在的淺層滑坡區,以及村民賴以生存的林地、脆弱的生態屏障,成為必須逾越的障礙。為了尋找最優解,他們在三座陡峭的山頭間反復攀爬、仔細勘測,整整折返了五趟。
最初設想的“捷徑”要穿越一片不穩定的碎石坡,風險巨大;另一個繞行方案又可能侵占寶貴的林地資源。直到第三次登上制高點,綜合審視全局,西側一道不起眼的山梁才在工程師們專注的目光中顯現價值——它精妙地繞開了地質風險點,又將線路對原始森林的驚擾降到了最低限度。
當圖紙上那決定性的百余米微調最終落筆,盡管每個人褲腿都沾滿泥土與草屑,胸腔因劇烈運動而劇烈起伏,一句發自肺腑的“這幾趟,值了!”卻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這份“值了”,是對專業、責任與生態敬畏最樸素的詮釋。
面對秦巴山區普遍超過30度的陡坡和復雜的地質構造,新疆院團隊亮出了科技與智慧的利劍。他們創新應用“高低腿”不等高塔基設計,如同為鐵塔打造“定制鞋履”,通過靈活調整塔腿長度來貼合劇烈的地形起伏,單基塔就能減少土石方開挖20%-30%,大大減輕了對山體的創傷。在堅硬的巖坡區域,他們大膽采用錨桿基礎和嵌固式嵌巖基礎,巧妙“借力”于山巖自身的承載力,相比傳統臺階式基礎,混凝土用量銳減40%以上,有效規避了大規模削坡帶來的生態災難。
路徑選擇上更是慎之又慎,堅決繞避原始林區核心地帶,輔以精細化的塔基設計(高低腿結合原狀土基礎),硬生生將每公里線路的林木砍伐面積從傳統方案的約12畝壓縮至僅5畝。僅包括7段129.5公里線路,累計減少的林木砍伐就高達1400畝!這背后,是設計者對每一寸山林的拳拳之心。建設期同步規劃的塔基擋墻、邊坡快速植草等綜合措施,確保工程區水土流失量比國家標準限值再降40%,土壤侵蝕模數牢牢控制在優良的200噸/(平方公里·年)以內。銀線蜿蜒而過,青山生機依然。
沙礪鋒芒,山鑄擔當
參與這條縱貫千里的能源大動脈建設,對來自邊疆的新疆院而言,意義遠超一個工程項目的范疇。騰格里沙漠的廣袤與嚴酷,是新疆院熟悉的“戰場”。從新疆遼闊的戈壁灘起步,他們在極端環境電網工程勘察設計、特殊地形(尤其是沙漠、戈壁、高山)施工技術以及大規模新能源并網協調領域,淬煉出獨特而深厚的實踐功底。
挑戰秦巴山脈這一世界級的復雜地形,成功應用并驗證了陡峭山區特高壓直流輸電的一系列核心設計技術和環保解決方案(如高低腿塔基、嵌巖基礎、精細化路徑優化算法),是對新疆院技術實力的極限考驗。這極大地提升了其在跨區域、長距離、復雜環境特高壓工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與行業話語權,標志著新疆院具備了角逐全國先進的輸變電工程技術底氣。
騰格里送電江西工程是國家實現西北富集清潔能源(風電、光伏)大規模、遠距離、高效外送的戰略通道。新疆院深度參與其中,成功將新疆及西北地區在新能源開發、遠距離輸電領域積累的寶貴經驗和技術結晶,應用于連接西北能源“糧倉”與華東負荷核心的宏大實踐。這不僅是一項技術任務,更是對國家“西電東送”戰略、能源結構優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擔當,展現了新疆院服務國家大局的赤誠之心。
通過參與此類國家級的重大示范工程,新疆院所收獲的尖端技術、復雜項目管理經驗和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將成為極其寶貴的財富。這些經驗將直接反哺和服務于新疆乃至整個西北地區未來更大規模的新能源基地規劃、建設及電力外送通道的設計,為區域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筑起堅實可靠的技術基石和人才儲備。
光明所向,千里綠意饋長江
這條橫跨中國版圖的銀線工程規劃年輸送電量高達400億千瓦時,其中超過60%的能源,源自騰格里沙漠及周邊地區無盡的風力和陽光。一個震撼的數字彰顯其深遠的綠色價值:相比江西原本主要依賴的煤電結構,這條能源通道每年將為華東負荷中心減少約20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按替代煤電碳排放系數約0.5噸/千瓦時計算)。
江西及整個華東地區,作為中國經濟的強勁引擎,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點區域。來自西北大漠與山川的清潔電力奔涌而至,為這些地區顯著降低單位GDP能耗與碳排放強度、加速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強大外援。
圖紙上的線條,正化作秦巴山巔巍然屹立的鋼鐵脊梁。當電流最終馴服最后一個險峻的埡口,奔向長江之畔點亮萬家燈火,這條由新疆院參與建設,以智慧、汗水與綠色匠心鑄就的通道,便莊嚴兌現了沙與山跨越千里的生命承諾。它不僅印證了人類能夠以智慧和毅力在自然的宏大篇章中鐫刻光明的印記,更彰顯了新疆院人集體智慧的力量,在推動能源清潔轉型、守護綠水青山、照亮神州大地的壯闊征程中,那份永不言棄、精益卓越的初心與實力。
騰格里的風沙磨礪了他們的堅韌,秦巴的險峰鑄就了他們的厚重。此刻,這份堅韌與厚重,正通過這條跳動著澎湃能量的銀線,化為驅動時代向綠前行、生生不息的永恒脈搏。